|
现场教学 I 福建经验:讲好闽茶故事 助力茶乡振兴福建是乌龙茶的故乡,有一千年的茶文化历史,是茶文化的发祥地,福建产茶文字记载比《茶经》早300余年,著名的莲花峰及其莲花茶构筑了一道独特的侨乡茶文化风景线。建茶、斗茶在宋元二朝蔚然成风,明清时期,茶叶创新增多,开创乌龙制茶工艺,茶叶贸易渐盛,武夷山的茶山、茶水更加点缀了福建茶的文化底韵。现代福建茶文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扬光大,种茶、制茶、售茶、品茶、赛茶等几乎占据了茶乡人的生活内容。 福建人对于茶情有独钟,在福建闽南一带更有着“宁可百日无肉,不可一日无茶”的传统,而福建闽北也有“宁可三日无粮,不可一日无茶”的俗语。在福建很多地方人们都已形成了早上和晚上都饮茶的习惯,对于茶的依赖程度到了用“痴迷”一词来形容 。 花香蝶自来,茶香人自品。 茶人又称红心观音、红样观音,有“好喝不好栽”之说。福建安溪是中国古老的茶区,铁观音境内生长着不少古老野生茶树,茶叶在蓝田,剑斗等地发现的野生茶树树高7米,树冠达3米。据专家考证,已有1000多年的树龄。 福鼎白茶:花香蝶自来,茶香人自品。 具有地域唯一、工艺天然和功效独特等特性。清代名人周亮工的《闽小记》中载:“白毫银针,产太姥山鸿雪洞,其性寒凉,功同犀角,是治麻疹之圣药。” 福州茉莉花茶:花香蝶自来,茶香人自品。 福州自古就出产名茶,1700年前,就有四溢盅盘等吃茶器皿,方山露芽、鼓山柏岩茶成为唐朝以后皇家贡茶。2000年前的汉朝,福州开始种植茉莉花,古人认为茉莉玉骨冰肌,有淡泊名利之意,乃国色天香中的“天香”。北宋时,由于中医局方学派对香气和茶保健作用的充分认识,引发香茶热,古人发现茉莉有着安神、解抑郁,中和下气的功效。清朝咸丰年间,由于福州在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,以及慈禧太后对茉莉花有特殊的偏爱,福州茉莉花茶逐渐成为贡茶。“茉莉花茶”是中国特有的,尤以福州窨制的最为著名。 武夷山大红袍:花香蝶自来,茶香人自品。 武夷山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代表。武夷岩茶的茶王,只有武夷山才有大红袍。武夷山大红袍茶树所处的峭壁上,有一条狭长的岩罅,岩顶终年有泉水自罅滴落。泉水中附有苔藓之类的有机物,因而土壤较它处润泽肥沃。茶树两旁岩壁直立,日照短,气温变化不大,再加上平时茶农精心管理,采制加工时,一定要调技术最好的茶师来主持,使用的也是特制的器具,因而大红袍的成茶具有独到的品质和特殊的药效。 02 福建茶产业发展 从“一片叶子,成就了一个产业,富裕了一方百姓”的经典论述,到“万里茶道”“茶酒论”“茶之友谊”等“茶叙外交”,总书记历来重视茶产业发展和茶文化交流。 在宁德工作期间,总书记经过调研,发现福安、周宁、寿宁、福鼎等县非常适合种茶,便要求因地制宜给茶叶分级,要成片、成规模地种植,科学管理,打出品牌,尤其要打出宁德的品牌,做出精品茶叶。他对当地干部说:“一些贫困户搞不起来你们就要帮他,由贫困户提供劳动力,生产队在其他各个方面提供支持。”除了推进茶叶种植的规模化,总书记还指导当地推进茶种改造,提升茶叶质量。 ↑宁德福鼎白茶晒青场景 到福州工作后,他还一直牵挂着宁德茶产业的发展,叮嘱道:“成了规模,有了质量,没有品牌,销路也不行。”考虑到宁德地区的霞浦、福鼎等地能够出产茉莉花,总书记就支持从福州引进茉莉花茶制作工艺,帮助当地打造白茶和茉莉花茶的品牌。 ↑福州茉莉花树种植基地 2019年福建省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近1200亿元,茶叶产量、单产、茶树良种推广率、全产业链产值、出口额增速等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。全省现有茶叶类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3家、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55家,约占省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的20%。“多彩闽茶”成为“生态福建 绿色农业”的靓丽名片。“安溪铁观音”“武夷岩茶”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茶叶十大区域公用品牌,福建省34个茶叶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。 03 茶文化发展的福建经验:以茶脱贫的“安溪经验” 安溪县是一个有着120万人口的大县,改革开放之初,一度是福建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级贫困县。靠山吃山,为彻底摆脱贫困,依托名茶铁观音发源地等资源优势,长期以来,安溪坚定地践行“以茶脱贫”的产业扶贫路。 成立合作社,是安溪“以茶脱贫”的主要思路。通过“合作社+能人+贫困户”“合作社+龙头企业+贫困户”等模式,社员们共享劳动力、资金、技术、市场等,带动贫困户抱团发展。 ↑安溪县茶庄园 打造茶品牌,是安溪“以茶脱贫”的主要着力点。安溪县茶叶种植面积达60万亩,年产量6.8万吨,已连续9年高居全国重点产茶县收尾。 为了让贫困户享受到茶产业品牌带来的效益,安溪县以集体品牌带动贫困茶村及贫困茶农自创品牌,拓宽茶叶销路,提升茶叶价格,推进茶农脱贫致富。 “互联网+扶贫开发”是安溪“以茶脱贫”的新领域。安溪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,对建档立卡贫困户,开展精准扶贫电商培训,给予补助2000-3000元。作为全国电子商务百佳 |